自贡尚美彩灯

Chinese lantern for foreigners自贡尚美彩灯自贡尚美彩灯尚美彩灯公司
您的位置:尚美彩灯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彩灯历史及文化 >>> 彩灯艺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元宵灯节

彩灯艺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元宵灯节

彩灯艺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元宵灯节

三国时期(220~280),很可能已经以正月十五为元宵灯节。《世说新语•言语》述:“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这里所述的“正月半”就是正月十五。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太平御览》卷三十)述:“正月半,有神将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桑蚕百倍。”此外,《荆楚岁时记》中有元夕“已卜将来桑蚕”的记载,由此可知《齐谐记》中所说的“正月半”就是元宵节。隋代元宵灯节有“鸣鼓聒天”的记载,魏武试鼓当是为夜晚的击鼓奏乐作准备,类似于今天的彩排。

魏晋瓷制灯具。迄今发现最早的并有纪年铭文的瓷灯,是1958年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甘露元年(265)青瓷熊形灯。通高11.5厘米。浅灰胎,灯为熊形,熊身穿衣褂,蹲坐于盘中心,两手抱头,头顶灯盏,施淡青釉,开片。底刻甘露元年铭。

青瓷羊形烛台。西晋青瓷的代表作品。1974年南京西岗出土。通高20.3厘米,横长26厘米。器物塑成羊形,肌肉丰满,神态安详,羊身刻画羽毛纹。胎浅灰色,施青釉,釉色淡绿泛黄,釉光滋润。

东晋(317~420)开始挂灯笼。《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下引晋习凿齿诗云:“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这里所说的灯笼挂在树间,随风摇曳,很可能是指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可知晋代元宵节已有张灯现象。

从发展过程看,南北朝时元宵节张灯已渐成风俗。这当然也得归功于采用可塑性更强的丝绢、葛布面料和竹木绑扎制作灯具原料来源的广泛和较之铸金属器和烧陶瓷等工艺制作的便捷。最普及的制灯之法,至晚源于南朝宋武帝年间(420~422)《宋书•武帝记》:“床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葛灯”,即是以细竹篾丝、铁丝为骨,以纱、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上有笼黄色细毛,叶子大,分成三片,花紫红色。茎皮可制葛布,通称葛麻)为面布。面布是表面有花纹的纺织品,用丝作经,丝线或麻线等作纬,裱糊灯面,中点烛形成葛布灯具。由于这种灯笼可以防风吹,又称“风灯”,很快普及开来。

《魏书•高祖记》述,北魏孝文帝(471~499)曾诏令暂停“三元告庆之典”。蔡绦《铁围山丛谈》卷第六述:钱塘之龙华寺藏有“藕丝灯”,“盖昔为吴越钱王从婺女双林取来。藕丝灯者,乃梁武帝时(502~547)物也。谬言藕丝织成,实不然,但疑当时之最上锦尔。其所织纹,实《华严》会释氏说法相状凡七所,即所谓‘七所九会’者也。有天人、鬼神、龙象、宫殿之属,穷极幻眇,奇特不可名。政和后索入九禁。宣和初既大黜释氏,因复以藕丝灯赐宦者梁师成。吾昔在钱塘见之。复于梁师成家得详焉。师成于靖康间籍没而藕丝灯者莫知所在。”

南朝梁简文帝(503~551)曾作《列灯赋》云:“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采以偕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解冻之嘉月”是指孟春正月。蓂荚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草,据说这种草每月从初一开始,日生一蓂荚,至十五日生满十五莫荚,从十六日开始,每日落一蓂荚,至月末落尽。黃荚结满之日就是十五日。《列灯赋》写的正是元宵张灯的情景:有油灯、有漆灯、苏(紫苏、白苏子榨出的油)灯、蜡灯,灯月交辉,倒映水中。陈后主(553~604)也有《宴光壁殿咏遥山灯》诗。

综上所述可知上元灯节正式形成时期绝不迟于魏晋。但当时元宵张灯主要还是皇族权贵的雅好,在社会上还不是很普及的活动。

在当时的灯具中,北齐的莲座瓷灯是瓷器精品。这件瓷灯在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通高50.2厘米、灯径18厘米、底径20厘米、柄长28厘米。由盏、长柄、底座构成。覆莲座,柄、座连在起,灯盏另制,底附尖插,与柄插合。装饰连珠、忍冬、宝珠等花纹,均为贴、画做成。通体施黄绿釉,釉色晶莹。造型秀美装饰富丽,当受西域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原文网址,转载请注明出处://www.didiaoya.com/smcd/891.html
文章关键词:元宵灯节
上一篇:彩灯艺术史——隋唐时期花灯节
下一篇:彩灯艺术史——战国至汉代的灯具
尚美彩灯精彩案例:

请点击查看更多彩灯、灯会的精彩视频
相关内容:
订购花灯
Home page
To top
Go back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