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尚美彩灯

Chinese lantern for foreigners自贡尚美彩灯自贡尚美彩灯尚美彩灯公司
您的位置:尚美彩灯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彩灯历史及文化 >>> 宋朝时期的彩灯文化——州官放火与百姓点灯的故事

宋朝时期的彩灯文化——州官放火与百姓点灯的故事

宋朝时期的彩灯文化——州官放火与百姓点灯的故事

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使了上元放灯节日的“闹花灯”的红火。

《宋史•礼志》记载宋沿袭唐代“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其盛况与唐代相比更为兴旺。在灯节期间,“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皇帝不仅“与民同乐”观彩灯,还形成了一定礼俗。皇帝在元宵节日,先到寺观行香,再登御楼或东华门的东西角楼,与近臣宴饮。这时四夷藩客各按本国歌舞队形列于楼下。东华门的左右掖门和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亦遍设之。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观。”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述:“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两节,而初元游观之盛,冠于前代”。不久,花灯节即由三日改为五日。王标《燕翼诒谋录》述:“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只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土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

自从元宵节兴起,燃放灯火就是节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经过无数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和众多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节日的花灯品种越来越多,制作工艺也越来越讲究,花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手工艺的发展,是智慧的结晶,是节日文化水准的具体体现。关于花灯的类别,从宋朝晏殊(991~1055)的《十八夜收灯》文中可以窥见一斑:“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琉璃灯、影灯,诸灯之最繁者,棘盆灯为上。是灯于山前为大乐坊,以棘为垣,所以节观者谓之棘盆”。

花灯节的红火,与宫廷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据《东斋录》记述,宋仁宗(1010~1063)正月十四日观灯也宣称“朕非游观,与民同乐耳!”所以对元宵节观灯者加以赏赐。《高斋漫录》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上元夜,宣仁太后在御楼张灯,给张灯者多者赏绢一匹,少者也赏赐乳糖狮子两个。

在宋神宗年间,元宵张灯,观灯者人山人海。礼部侍郎王韶的幼子王宋刚会说话,头戴珠帽,身穿锦衣,让家人扛在肩上观灯时,被奸人抢走了。王寀马上把头上戴的珠帽揣进怀里,到了东华门附近刚好遇上皇宫内的车马,王寀大呼,奸人骇惧扔下孩子逃走,王寀随车队进入皇宫,宋神宗一问,方知是王韶之子,感其聪明可爱,赐给压惊钱,送回家,并下令开封府捕贼。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元宵观灯时人山人海和灯吸引人的盛况。

我们从宋代画家创作的《观灯图》上,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妇女和儿童赏灯的情景。画的上方是一座架上缠满花饰的灯棚,架上有三盏彩灯并排悬挂,两头是上下两层灯,中间一盏是一勾连着三盏不同式样快挨到地的串灯。灯棚中央挂大而精美的主灯,几盏灯的灯屏上绘有各种山水、人物,画中有两个打着灯笼玩的孩子,其中一盏是兔子灯,仔细看还有走马灯,一女孩拉着一辆车灯或称白象灯。

北宋皇帝爱观灯,以大张灯火来粉饰太平,上行下效,各地奢靡之风十分炽盛。《却扫编》记述: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1086-1094),蔡京以待制知水兴军,恰值元宵节一连三日阴雨淋漓,无法出游观灯。十七日雨止,蔡京就令再张灯两夜。当时府吏禀告说长安大府平常张灯用油都是预先准备的,今临时要灯油恐怕一时难以办到。府库里贮油虽多,但依法不得擅自挪用。蔡京听后立即命取府库存油放灯两夜。蔡京违法用油被转运使弹劾到朝廷,结果是“帅臣妄用油数千斤,何足加罪!

了事。既然帅臣(太师蔡京)违法耗油数千斤无罪,地方官就更不在乎了。

州官放火与百姓点灯

《晁氏客话》里记有这样一件趣事。蔡襄任福州知州时,在上元节令民间每家必须点彩灯七盏。好友陈烈制作一只3米多的大灯,并题了一首诗:“富家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襄见了讽刺诗,下令罢灯。

陆游《老学庵笔记》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庄绰《鸡肋篇》述:“世有自讳其名者。如田登在至和年间为南宫留守。上元,有司举故事呈禀,乃判状云:‘依例放火三日’。”

这里说的这位叫田登的,只因为“登”与“灯”同音,不许人提他的名讳,谁说“登”、“灯”即跟谁发火,人们只好称灯为火。元宵节放灯时,衙吏为避其名讳不敢写放灯,于是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就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成语。比喻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老百姓的正当行为却要受限制。

至宋徽宗时嫌五天的灯期短,又生出“预借元宵”的法子,即预赏元宵”。《宋书•礼志》述:政和五年(115宋徽宗下诏,从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在景龙门“预为元夕”,大放花灯。其目的是为了“欲观民风,察时态,粉饰太平,增光乐国。”《宣和遗事》述宣和五年(1123)“(都城)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夜…故谓之预赏元宵。”而《艅鍠日疏》也记录宋徽宗宣和五年下令在都城从腊月初一放鳌山灯,直到次年正月十五日以前,为预赏元宵。这样,放灯时间长达四十八天。又如《挥尘后录》记述,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在睿谟殿张灯,“预赏元宵”。时人俞文豹《清夜录》述:“宣和七年(1125),预借元宵,时云……奈吾皇不待元宵景色来到,只恐后日阴晴未保””。

每年元宵夜,宋徽宗亲自上宣德楼观灯并赐酒,每个在楼下仰窥“圣颜”的仕女,都能获得御酒一杯。南宋岳珂撰《桯史》中记有这样一则轶闻:有一对夫妻元宵同游观灯,在人流中走散。其妻到端门,正好碰上宋徽宗赐酒。她喝完御酒后,乘机将赐酒的金杯偷了一盏,被卫士发现了,扭送到御前盘问,这位妇女急中生智,吟诵了一首《鹧鸪天》词:“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证明。”宋徽宗当时正在兴头上,听罢这首词,不仅没有惩办这位妇女,反而“以金杯赐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节日期间,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无不燃灯点烛,加之高棚张灯结彩,谓之“灯山”。点燃之后,万盏明灯大放光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灯山上还有彩画神仙故事。“灯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骑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双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结彩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在相国寺大殿前设有乐棚,两廊有“诗灯牌”,上书“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类的诗句。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木牌上镂空成字,再用纱、绢罩贴,密燃其灯,相次排定。在宣德楼还挂有丈余的灯球,内燃粗如木椽的蜡烛。宣德楼下,又用枋木垒成一座露台,彩结栏槛,两旁禁卫军排列守卫,皇帝可在此观灯,百姓皆在台下观看。

当时皇帝元宵观灯的仪式:从正月十四日开始放灯,皇帝车驾要先到五岳观迎祥池,宫中文武官员及侍从官员都要穿戴节日盛装随驾而行。到了灯山,御辇围绕灯山转一圈,倒行观灯山,叫做“鹁鸽旋”,或称“踏五花儿”。“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就中莲花王家香铺灯火出群,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

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述:“预赏元宵,诸色舞者,多是女童。先舞于街市,中瓦南北茶坊内挂诸般瑞珊子灯、诸般巧作灯、福州灯、平江玉棚灯、珠子灯、罗帛万眼灯”,“街市扑卖,尤多纸灯,不计数目。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进傩架儿灯、像生鱼灯、一把莲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火盈市,扑卖到元宵”。《醉翁谈录》又列出坐车灯、衮球灯、球灯、槊绢灯、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风灯、水灯等,种类既繁,制作亦巧。

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述: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昨汴京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上御宣德楼观灯,有牌曰‘宣和与民同乐。’‘更兼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悬挂玉棚,异巧华灯”,“诸酒库亦点灯球”,“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睹若飞星。”夜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春冬扑卖玉棚小球灯”、“走马等等。


民间闹花灯早已逐渐褪了宗教色彩,灯品彩扎之精烛月交辉之丽,人马喧闹之盛、百戏杂陈之乐,完全成为世俗性的公众娱乐。中元节放河灯,佛、道并举法事,佛谓“慈航普度”,道谓“照冥引路”,百姓只当娱乐。
后来金兵南侵,开封陷落。宋都南迁,那时统治阶级为点缀“升平景象”,又在杭州大玩起花灯来。南宋时元宵盛况,辛弃疾在《青玉案》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上元期间火树银花、灯月交辉、管弦声喧、车水马龙、游人如云、笑语不绝、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节日盛景,如仙境般的环境,令人向往。从中可以看出南宋时灯节的情况。
南宋预赏元宵的时间比徽、钦二帝时还长。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从九月赏菊灯之后,就开始试灯,称作“预赏元宵”。一入新年正月,“灯火日盛”。宫廷诸司官吏不理政务,对元宵灯火却是“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

正因为如此,南宋花灯式样翻新,品种极多。在皇城的宣德门,梅堂,三闲台等处,修起“鳌山灯”,在众多的灯式中,以苏州进奉的最好。皆五色琉璃所成,灯圈片大者直径1米多,上绘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种种奇异形象。福州进奉的灯,则用纯白玉制成,“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
新安进奉的灯更奇异,巨大的灯圈骨架全用琉璃制成,内燃灯烛后,明亮无比,号称“无骨灯”。在官廷里还有一座高五丈的琉璃灯山,灯山上的各种人物都有活动机关,可以运动自如。又有一座大彩楼,在殿堂、梁栋、窗户间作诸色故事,“龙凤嘿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在琉璃灯山与彩楼前后,还设置玉栅帘宝光花影,令人眼花缭乱。在大殿上又有五色琉璃阁,上有二龙戏珠,百花争艳,有的垂以水晶帘、流苏宝带,烛光交映璀璨,真如同在广寒宫之中,当皇帝乘坐小辇,从宣德门观鳌山灯开始,一直倒行以便观赏。这时金炉中瑞脑香烟,如五色祥云,灯火煌煌,照耀天地。“小灯凡数百千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
周密在《武林旧事》的《灯品》中,介绍了制作精巧的形形色色的灯彩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又为大屏,灌水转机,百物活动。”此外有“酰灯,则刻镂金珀玳瑁以饰之。
珠子灯则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此外有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又有深闺巧娃,剪纸而成,尤为精妙。又有以绢灯剪纸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语,戏弄行人”,“有贵邸尝出新意,以细竹丝为之,加以彩饰,疏明可爱。穆陵喜之,令制百盏,期限既迫,势难卒成,而内苑诸铛,耻于不自己出,思所以胜之,遂以黄草布剪镂,加之点染,与竹无异,凡两日,百盏已进御矣。
此外还有料丝灯、羊角灯、夹纱灯、丝灯、麦秸灯,等等。



原文网址,转载请注明出处://www.didiaoya.com/smcd/899.html
文章关键词:彩灯,花灯
上一篇:辽金时代北方的彩灯发展史
下一篇:彩灯艺术史——唐代的花灯
尚美彩灯精彩案例:

请点击查看更多彩灯、灯会的精彩视频
相关内容:
订购花灯
Home page
To top
Go back
Baidu
map